老话说“是药三分毒”。有的人认为,这“毒”,指的是西药的不良反应,中药副作用小,大部分是“纯天然、安全无毒”;有的人则认为,这“毒”就是中药里有毒的药材,像砒霜、朱砂。
其实,“是药三分毒”,既指西药,也包括中药。中药并非无毒,也并不比西药更安全。中药的用药安全,同样值得关注。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药的“毒”~
认识中药的毒性
传统中医对中药毒性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古人在数年的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些东西常吃也无害,而有些东西虽然会伤害身体,但也能治愈疾病。由此将无毒者当作“食”,有毒者看作“药”,将“毒”“药”并称为“毒药”,也就是将“毒药”看作一切药物的总称,泛指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
明代张景岳《类经》云:“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成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类经》中也提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论述了毒药的广义含义。广义毒性就是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而狭义毒性是指药材毒性的大小或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现如今,中药毒性就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
中药毒性分级
古代医学将中药按照毒性强弱依次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在《神农本草经》中则主要将中药的毒性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则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级毒性分类法对中药毒性进行分级。该分类法也是目前较为通用的分类方法。
目前中药品种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有100余种,其中包括许多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
临床可引起中毒的常见中药主要有:关木通、苍耳子、苦楝皮、附子、乌头、巴豆、半夏、牵牛子、马钱子、杏仁、桃仁斑蝥、蟾蜍等。
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引起的中毒症状不同。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一是服药剂量过大,尤其是附子、乌头、马钱子等毒性较大的中药,服药量大,服药时间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也会引起中毒,如华山参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洋金花代凌霄花等。
三是炮制不当,如服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四是煎煮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煎煮时间过短未能完全去除药物毒性成分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引起中毒。
五是配伍不当,如配伍违反“十八反”原则。
此外,还有药不对症、自行服药、乳母用药等引起的中药中毒情况。
当我们充分认识与理解中药的毒性并严格按医嘱或说明书合理应用时,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医源性、药源性的疾病,避免毒性事件发生,还可使毒性中药的药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药中的十八反十九畏指的是药物配伍上的一些禁忌,对人体会起到不同毒副作用。
1.十八反指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如果藜芦、甘草、乌头和其相反的药物一起使用,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反应。
2.十九畏指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牛;牙硝畏三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如果相畏的药物在一起使用的话,那么药物的作用就会减弱。
总的来说,十八反十九畏就是指同一种或者是几种药物不能同时使用,因为药物之间一些药物相互作用,或者使药物减弱或者而对患者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最新动态
——
Copyright ️️ 2021, 备案号:蜀ICP备2022021177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寨沟天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网站未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不涉及药品交易,不撮合药品交易,不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药品监管部门提示:本网站展示的药品请到实体药店购买,如发现本网站有直接或变相销售药品行为,请拔打12331举报,举报查实按规定予以奖励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川)-非经营性-2024-0076